第31章 (总第209章)神秘存在的暗中点拨与驯服快子负物质

几次下来,原本堆得满满当当的样本盒空了大半,碎掉的实验残渣装了三四个金属筐,筐沿还沾着没清理干净的暗紫痕迹,连实验舱壁都被坍缩震出了几道细微划痕,每次启动设备,都能看见划痕旁的指示灯闪两下,像在提醒他“再炸就扛不住了”。

林轩往操作椅上一瘫,后背抵着冰凉的椅面,苦笑着自嘲:“这俩货比我练归一阶时的四力还难哄!强压着就反抗,快子炸屏、负物质坍缩,轻轻引着又不听,跟没长耳朵似的,再这么耗下去,我这精神头先扛不住,得比样本盒先空了!”

负物质的“暴脾气”,根源在于它与常规空间的能量属性对立。

常规空间以正能为主,负物质自带的负能量一旦脱离屏障约束,会瞬间与周围正能形成“能量差对冲”,就像高温铁块突然扔进冰水,进而引发空间结构的短暂坍缩。

而林轩每次打开屏障的方式,都是“突然暴露”,没有缓冲过程,相当于直接把负物质推进了“正能包围圈”,坍缩自然成了必然结果,样本损耗也因此难以控制。

其实这段时间,他满脑子都在琢磨“调强度”这一个法子,操作台上贴满了黄色便签,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能量波强度数值。

从8.5×101?Hz到1.9×101?Hz,每个数字旁边都画着叉,有的还被圈了两三圈,旁边写着“快子散”“负物质炸”。

他总觉得把能量波的力道找对了,就能管住快子的乱跑,也能按住负物质的暴脾气,既不让空间坍缩,也能省点实验样本。

可现实偏偏泼了他一盆冷水,林轩把强度定在1.7×101?Hz,正好是星核源晶的能量频率,本以为能成,结果快子刚碰到能量波,就像被烫到似的,瞬间散成几十颗光点,绕着实验舱转圈圈。

负物质更过分,直接撞破微型屏障,“嘭”的一声引发坍缩,把台面上刚换的新样本盒都掀飞了,暗紫雾团还在舱内飘了半分钟才消散。

这法子根本不管用,实验彻底卡了壳,快子该乱还乱,负物质该炸还炸,样本损耗得越来越快,怎么让它俩好好互动,连个突破口的影子都没见着。

这次看似“贴合星核源晶频率”的尝试失败,实则忽略了“单一频率无法适配双物质”的关键。

星核源晶的1.7×101?Hz频率,虽能单独稳定快子或负物质,但二者对该频率的“响应方式”完全不同,快子会因频率适配过度,进入“超活跃状态”;负物质则会因频率刺激,加速负能量释放,反而加剧坍缩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林轩用同一套参数应对两种特性迥异的物质,就像用同一件衣服套在两个体型完全不同的人身上,自然无法兼顾。

后来他静下心,把实验舱的灯光调暗,只留全息屏的光映在脸上,手里捏着块没碎的星核源晶,指尖蹭过晶体表面的冰凉,一点点捋这段时间的实验记录。

全息屏上回放着快子轨迹,每次能量波强度变动,光点都会先顿一下,再往相反方向跑,像个跟人较劲的孩子。

再看负物质的监测视频,它每次炸,都是先感知到周围能量强度突变,雾团才开始膨胀,最后引发坍缩。

他忽然琢磨出点门道,快子跑太快,每秒能超光速掠过几百次,稍微有点能量场干扰就偏了方向,他之前调的那些强度,要么太硬、要么太软,根本没摸准快子“吃软不吃硬”的性子,自然管不住。

而负物质本身就带着反常规的能量,一离开屏障,周围能量强度骤变,它就像被惊到的野兽,直接把能量平衡搅得稀烂,空间不坍缩才怪,那破坏力,比修炼念力归一阶时没控住的强核力还猛。

林轩此刻的判断,正贴合微观物质的“应激规律”。

快子超光速运动时,其动量惯性极强,“硬调强度”相当于强行改变惯性,只会引发它的“反向抵触”。

而负物质对能量变化的“感知阈值”极低,常规的“屏障骤开”会让它瞬间触发“自我保护机制”,通过释放负能量打破周围平衡,进而引发坍缩。

这也意味着,此前“强控”的思路完全错误,想要让二者稳定,必须摒弃“蛮力”,转向“适配性引导”。

这时他忽然想起修炼念力四级归一阶的那头几年,当初硬绑四力,强核力一压就炸,弱核力刚聚就散,实验台炸坏了七八台。

后来放弃硬绑,顺着四力自身的“共振节律”,用微弱能量引着四力慢慢转,反倒看着它们自己缠成了闭环,当时全息屏上四力的光带慢慢交织,最后凝成银白光圈的画面,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。

他猛地坐直身子,手里的星核源晶差点掉在地上,盯着屏上快子的银痕和负物质的紫雾眼睛一亮:“或许……快子和负物质也吃‘顺势’这套?”

“可这‘顺’的底子到底是啥啊?”他抄起块星核源晶凑到屏幕跟前,晶体那股子金光直接糊在脸上,眉头拧得跟个疙瘩似的,“总不能跟引四力似的,空着手瞎引吧?得有个玩意儿拽着它们的劲儿才成。既不能逼得太狠,不然又炸又散,白忙活一场;也不能太松垮,回头让它们跑没影了,找都找不回来!”

话落,他又摇了摇头,把晶体放回去,之前想了十几种可能,没一个找着头绪。

“罢了,想不通就接着死磕,总能摸出点门道。”说着,他伸手在操作屏上划动,先把实验舱的淡蓝色能量波调成淡金色,和星核源晶的光凑成了一个色,又把快子的投放量往下调,最后定在三粒。

负物质也没敢多放,只取了指甲盖大的一团,小心翼翼关进微型屏障。

调完参数,他把全息屏分成两半,左边盯快子的轨迹偏移,右边看负物质的雾团浓度,连眨眼都格外留意。

操作台旁的咖啡杯已经堆了一排,最上面那杯早就凉透,他随手换了杯热的,幻形体抿了一口又接着盯屏,嘴里还碎碎念:“慢慢来,这次再不成,就再调,总能让这俩货听话……”

就这么盯着、调着、琢磨着,窗外的光线暗了又亮,亮了又暗,这一磕,又是无数个万象日。

林轩转向“顺势引导”的思路,本质是借鉴了“四力共振引导”的过往经验。

当初掌控四力时,核心是找到每一种力的专属共振节律,再用同源能量温和牵引,而非强行干预。

如今应对快子与负物质,逻辑也相通。

将能量波换成星核源晶的金色,是为了用“同源能量”降低二者对外部能量场的抵触感,贴合它们在核心区的能量适应习惯。

缩减样本量,则是为了减少双物质交互时的能量总量,降低坍缩风险,每一步调整,都在为“适配共振引导”搭建基础。

31.3 神秘存在让星核源晶触发瞬时平衡

接下来的日子,林轩把自己钉在科研舱里,整个人像焊在了操作椅上,一门心思扑在快子与负物质的平衡实验上。

他暂不碰任何特殊载体,只在现有设备上死磕细节,先调能量场角度,把万象共鸣仪的发射口从“直射”改成“45度斜切”。

又盯着负物质释放速率,把“一键放出”调成“脉冲式慢放”,操作屏上的进度条以毫米级往下掉,指甲盖大的暗紫雾团,足足用了十秒才完整脱出屏障。

最后干脆拆了共鸣仪的波频模块,重新编了发射节奏,从“持续输出”改成“三短一长”,金色光带跟着忽明忽暗,像在舱里打信号。

可每次按下“启动”键,要么是三颗亮银色快子顺着光带冲出去,没走两步就偏了方向,“咚咚咚”撞在实验台边缘,台面上的样本盒跟着颤,里面的星核源晶碎屑簌簌往下掉。

小主,

要么是负物质雾团刚碰到光带,就像饿极了似的疯狂吸收能量,暗紫色慢慢变浅、变透,最后“啵”的一声散成一缕青烟,连监测屏上的数值都跟着归零,连一次“和平共处”的迹象都没有。

林轩此次调整的核心,是尝试通过“外部参数适配”,绕开载体问题实现双物质平衡。

调整能量场角度为45度,是为了避免直射光带打破快子的动量惯性,用斜向牵引力引导其轨迹,降低碰撞概率。

负物质“脉冲式慢放”,则是给它留出与周围正能的缓冲时间,减少能量差对冲引发的坍缩风险。

而“三短一长”的波频节奏,是想通过间歇性能量输出,让快子和负物质分别适应能量场,而非同时承受持续刺激。

但失败的关键在于,快子超光速下的轨迹修正,对角度精度要求需控制在0.1度以内,45度的微调仍有偏差。

负物质的能量吸收阈值极不稳定,脉冲节奏也未匹配其自身能量释放频率,最终要么快子撞台,要么负物质消散。

科研舱里只剩全息屏和共鸣仪的冷光,万象共鸣仪的运行计数在屏角又跳了一大截,从“”跳到“”,算下来,林轩已围着设备不间断调试了36个万象时。

身为量子态意识流与幻形体结合的特殊生命,他从没有疲倦的感知,也无需休息,只是幻形体周身的银白光晕,因持续聚焦能量操控设备,比平时淡了些,像蒙了一层薄雾,连指尖划过操作屏时,留下的光痕都短了半截。

他却没停,伸手揉了揉幻形体的眉心,又把能量场角度往回调了0.5度,盯着屏上的参数默念:“再试一次,这次角度再准点,速率再慢些。”

可按下启动键的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,快子要么擦着舱壁撞出银芒,要么绕着能量场乱转不肯归轨,负物质也总在接触能量波的瞬间就消散,反复调试了几十次,连半秒稳定的迹象都没留住,越调越觉得卡在死胡同里,半点突破都找不到。

就在林轩一筹莫展之际,那藏得毫无踪迹的淡金色能量体,已在暗中悄悄动起了手脚。

淡金色能量体先悬在标本盒上空,一缕极细的金芒悄然渗入盒内,轻轻裹住其中一块星核源晶,完成“加持”后,金芒又化作无形的力道,顺着盒缝轻轻顶了下盒盖,再托着那块残留金色光晕的晶体,贴着盒壁缓缓滑出。

落地时又用能量垫了下,没发出半点声响,只让它顺着舱底细微的缝隙,悄悄滚到实验舱角落,恰好藏进星核源晶堆里,比其他晶体亮了些,却不显得突兀。

紧接着,它又往林轩身旁的操作台上飘去,对着台面上散落的星核源晶碎屑吹了缕无形的金芒,碎屑瞬间顺着“顺向”轻轻聚拢,不像平时那样杂乱散落。

又对着全息屏上快子乱撞的银痕,用金芒悄悄描了道极淡的弧线,刚显形就消散,仿佛只是屏幕光的错觉。

这些细微的动静,没引起任何异常,却像无声的提示,悄悄往“顺劲儿”的方向引着林轩的思路,连他刚才隐约察觉的不对劲,也跟着被这些细碎的景象分了心,渐渐淡了。

林轩将这“顺向”聚拢的碎屑、屏上一闪而逝的淡弧尽收眼底,忽然一拍大腿:“哎哟!对啊!我之前净死磕能量波的劲儿和角度了,怎么就没想过,快子这玩意儿超光速时惯性大,得‘顺着劲儿’引,哪能‘生拽硬拉’?负物质也一样,屏障哪能一下全打开?脉冲慢放的节奏,也得跟着它能量往外冒的频率走,不是我想慢就慢,瞎来不成!”

这一下茅塞顿开,让他当场就忘了刚才察觉附近不对劲的事,满脑子只剩“顺劲儿引能”的新思路,先前那点警觉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。

忽然间,那道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能量波动又出现了,这次更清晰些,还带着不容察觉的力道,轻轻牵引着他的意识流,一步步往实验舱角落的星核源晶堆飘去。

“谁?!”林轩猛地坐直,意识流瞬间收紧,可那波动转眼就没了,只剩角落里那块裹着淡淡金光的星核源晶,静静躺在那儿,格外惹眼。

他走过去将那块格外显眼的晶体捏在手上,指尖刚触到那层温润的金光,就觉掌心传来一丝极稳的能量流转。

不像其他晶体那样时强时弱,这股力道顺着指尖慢慢漫开,竟带着一种“顺势导流”的韵律,恰好和刚才“顺劲儿引能”的想法对上了。

他下意识将晶体凑到全息屏前,对着快子乱撞的银痕比对,忽然发现晶体表面的纹路,竟和他刚才在屏上瞥见的淡弧隐隐重合,那些纹路不是杂乱的,而是像提前画好的“导流轨道”,顺着能量流动的方向层层铺开。

“对啊!晶体本身的纹路不就是‘顺劲儿’的底子吗?”林轩眼前一亮,之前只想着调外部能量波,却没留意星核源晶自身就藏着“顺势”的关键。

快子的轨迹可以顺着晶体纹路引,负物质的能量也能跟着晶体的能量流转补,哪用得着死磕参数硬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