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主,
这一下,“顺劲儿引能”的思路彻底落地,不再是模糊的想法,而是有了具体依托。
他立刻按这思路再调参数,可调试了几十次,还是不行。
快子要么撞台,要么负物质消散,最接近成功的一次,负物质刚跟着快子动了半秒,就“啵”的一声散了。
林轩仍未停止调试,此前的调整已隐约显现效果,快子的碰撞次数从每次3-4次减少到1次,负物质的消散时间也从5秒延长到8秒,这意味着“外部参数适配”的思路方向正确,只需进一步优化精度即可。
意外突然就来了。
林轩正盯着全息屏,看着快子那又一次崩得乱七八糟的银痕叹气,心里却忽然一下子摸到了点门道。
他抬手正想着拂去操作面板上的能量粉尘,胳膊肘却猛地蹭到一旁,恰好撞向那块格外显眼的星核源晶样本。
“糟了!”林轩心里刚喊出一声,就听见“咔嗒”脆响。
那节被淡金色能量体悄悄“加持”过、还残留着金色光晕的星核源晶,瞬间失了支撑,“嗒”的一声,精准得像提前算好位置,直直砸进能量矩阵中央。
“完了!”他下意识要按制动键,之前这位置,快子和负物质一碰就炸,这晶体砸进去,指不定要把矩阵都弄坏!
下一秒,矩阵边缘原本稳定流转的蓝光骤然收缩,像被攥紧的丝带,随即“啵”的一声炸开一圈细碎的银紫色涟漪,涟漪扩散时还带着细微的光粒,落在实验舱壁上转瞬即逝。
原本规整的淡金色能量波形,瞬间乱作一团,像被狂风搅过的湖面,全息屏上的数值疯狂跳动,红色预警的边框都隐隐闪了两下。
林轩心头一紧,手还悬在半空没落下,连声音都带了几分发紧:“完了完了!这下准得炸,刚调好的参数又要重置了!”
他下意识就要调动念力拦截,指尖已泛起淡淡的银白光晕,可晶体下坠的速度太快,光晕刚聚起,晶体就已经嵌进了矩阵,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。
“算了算了,先按制动,后续清理碎片、检查模块,至少得耗两个万象时。”林轩皱着眉,手已经伸向紧急制动键,指腹都碰到了冰凉的按键,连后续流程都想好了。
可预想中的剧烈震荡没传来,刺耳的警报也没响,反而原本嗡嗡作响的设备渐渐安静下来,连舱里的冷风机声都清晰了几分。
他猛地抬头,眼睛瞪得溜圆,凑到全息屏前几乎要贴上去:“哎?不对啊!这曲线怎么平了?”
只见屏上原本像“过山车”似的能量曲线,正慢慢从陡峭的高峰往下滑,最后居然渐渐放平,像一条温顺的直线。
再看实验舱内,原本乱撞的三粒亮银色快子,居然顺着某个看不见的“方向”,渐渐走出了规整的弧线,光痕不再杂乱,而是像沿着轨道跑,每一圈的间距都几乎一样。
而那团指甲盖大的负物质,也没再像之前那样疯狂吸收能量后消散,反而裹着淡淡的金芒,跟着快子的轨迹轻轻浮动,像两朵跟着风走的云,居然有了“和平共处”的迹象!
此刻,淡金色能量体正全力注入晶体内部,将晶体的晶格共振稳定在最佳频率,借晶格为“轨道”修正快子轨迹,又以自身能量包裹负物质,避免其与正能碰撞。
这份暗中的托举,林轩只当是晶体本身的特性,指尖还轻轻点了点屏上晶体的投影,满心都是对星核源晶特性的惊叹,从未往其他因素上联想。
“成了?我居然成了?”林轩激动得声音发颤,指尖都忍不住抖了两下,伸手想去触碰操作屏,又怕惊扰了这份平衡,只能悬在半空。
可这份惊喜没撑过两秒,他就看见能量曲线猛地回弹,像被拉到极致的弹簧突然松开,快子的轨迹瞬间崩乱,银痕又开始在舱里乱撞,负物质也化作无数星点,“哗”地一下消散在空气里,连半点痕迹都没留下,那转瞬即逝的协同平衡,像一场错觉。
“哎?怎么又没了?”林轩的声音一下子沉了下去,刚提起来的心又落回谷底,他伸手揉了揉幻形体的眉心,却像在按捺失落,“就差一点啊……怎么就撑不住呢?”
其实这段时间的实验,他心里门儿清:核心是想不依赖外部特殊载体,仅通过调整能量场、释放速率这些参数,实现快子与负物质的协同稳定及高效耦合,突破二者一见面就对抗的僵局。
之前他把能量场角度调到38.7度,把负物质释放速率压到0.01毫米/秒,连共鸣仪的波频都改成了“两短两长”,可每次不是快子撞台,就是负物质消散,纯参数调整的实验全失败了。
他甚至怀疑过这个思路不对,没想到这节偶然掉入的星核源晶,竟短暂打破了僵局,让二者首次显露出平衡迹象,可这份平衡终究没能留住太长时间。
林轩此次意外观察到的“瞬间平衡”,并非偶然,核心源于星核源晶的特殊结构与能量特性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晶体内部嵌套的微型棱镜晶格,其固有振动频率恰好与快子超光速运动的频率(1.72×101?Hz)短暂共振,相当于临时为快子搭建了“隐形轨道”,约束了其无序运动。
同时晶体接触矩阵后,瞬间释放的初始能量(约5.2×10??焦耳),刚好填补了负物质与快子交互时的即时能量消耗,让二者能量交换暂时趋于平衡。
但失败的关键在于“晶格共振衰减”与“能量补给断层”,星核源晶未经过精准校准,自身晶格在能量矩阵的强场域冲击下,共振频率以每秒12赫兹的速率快速衰减,仅0.3秒就脱离了快子的适配频率,“隐形轨道”随之崩解。
且晶体释放能量为“一次性瞬时输出”,没有持续补给机制,0.5秒内便耗尽初始能量,负物质失去能量支撑,无法再吸纳快子的不稳定能量,平衡自然破裂。
反观此前纯参数调整,既没法为快子提供稳定运动的“依托”,也没法为负物质补充能量,二者能量始终失衡、持续对抗,连瞬间平衡都无法实现。
31.4 明确闭环原理与新方向
林轩屏住呼吸,慢慢收回按向制动键的手,指尖还残留着按键的凉意,他点开全息屏上的“回放”键,反复回看刚才的记录,连0.1秒的细节都不肯放过:“再慢一点,再慢一点……看,快子碰到晶体的时候,轨迹明显拐了,负物质也跟着动了,这说明晶体能管住它们!”
那节晶体还安安稳稳待在能量矩阵里,泛着的温润金芒却比刚才淡了几分,像快熄灭的小灯。
林轩盯着晶体,突然拍了下大腿,声音都拔高了些:“原来关键在这玩意儿!之前我怎么没想到用星核源晶当依托呢?光死磕参数,真是钻牛角尖了!”
可激动过后,他又冷静下来,看着回放里平衡破裂的瞬间,眉头又皱了起来:“可这平衡也太脆了,才0.5个万象秒就没了。问题出在哪儿?”
他手指在屏上划动,把刚才的能量图谱放大,盯着上面的衰减曲线喃喃自语:“看这曲线,从平衡到崩解,晶格共振的数值掉得这么快,难道是晶体没校准,扛不住矩阵的能量场?”
他不敢轻易触碰能量矩阵,怕破坏了晶体的现有状态,只对着旁边的ROB1号喊了一声:“ROB1号,把矩阵里晶体的微观结构放大一千倍,全息投影同步显影!”
话音刚落,舱顶的投影设备就亮起,一道淡蓝色的光束落在矩阵上,随即舱中央浮现出晶体的全息投影。
其内部晶格宛如无数嵌套的微型棱镜,密密麻麻却排列有序,棱镜表面还流转着淡淡的金芒,只是部分棱镜的边缘,已出现细微的白色痕迹,像蒙了层雾。
“果然!看这些棱镜,边缘都衰减了!”林轩指着投影,语气里带着几分笃定,“能量传导效率虽仍远超普通晶体,却已不如平衡瞬间那般强劲,这就是共振撑不住的原因!”
他又切回能量图谱的回放,手指跟着快子的轨迹在屏上划来划去,嘴里小声嘟囔:“瞧见没?快子撞着晶体那一瞬间,就跟光线碰着棱镜似的,‘噌’一下就折射了,还顺着晶格纹路,顺顺当当铺出条稳当‘通道’,一点儿不跑偏!”
“再看负物质,跟被啥无形的劲儿拽着似的,沿着快子那道轨迹排得整整齐齐,半点儿不乱。最神的是,快子刚冒出来一丝不稳的能量,负物质立马就给吸了,一点儿没浪费!”
“还有这星核源晶,也没闲着,同步就往外放能量补负物质的劲儿。你说邪乎不邪乎?就这三样,在那短短0.5个万象秒里,跟严丝合缝卡一块儿的齿轮似的,转得那叫一个顺溜,没半点儿磕绊!”
可看到图谱里能量耗尽、晶格共振消失的瞬间,他又轻轻叹了口气:“可惜啊,齿轮没油了,也没固定住,一松就脱齿了,一切又回到原点。”
他盯着投影里的晶格瞅了半天,忽然眼睛一亮,声音还带着没散的发颤,却多了几分清醒:“嘿!闹了半天,关键就卡在这俩坎儿上!”
“头一个,得先把晶格共振稳住了。要么给晶体做个精准校准,要么想辙把共振衰减放慢点,不然那‘轨道’根本撑不住,几下就得崩!”
“再一个,就是解决能量持续补给的事儿。总不能每次都靠晶体一次性往外怼,那哪儿够用啊?得整出个能一直供能的法子才行。不然负物质没了劲儿,还是没法跟快子好好搭伙!”
想通这两点,林轩之前的失落一扫而空,幻形体周身的银白光晕,似乎都比刚才亮了些。
他伸手在操作屏上新建了一个实验方案文档,指尖敲击键盘的节奏都轻快了不少:“这下有方向了,先从晶体校准开始试,总比之前瞎磕参数强!”
眼下最紧要的,是解析这场意外平衡的核心机制,明确星核源晶在二者协同中的作用,把“偶然平衡”转化为可掌控的稳定状态。
小主,
林轩盯着全息屏上快子跟负物质乖乖搭伙的画面,眉头轻轻皱着:“之前一撤星核源晶就乱了套,明摆着它才是关键!可这玩意儿到底是咋起作用的?总不能就知道‘谁管用’,却不明白‘咋管用’吧?那不成瞎蒙了嘛!”
他俯身凑近实验舱,看着舱内那截泛着淡金光晕的星核源晶,意识流悄悄探进去,触碰着晶体表面规整的晶格,忽然顿悟:“哎?这晶格瞅着咋跟微型棱镜似的?会不会是靠折射那股劲儿,给快子搭了条固定道儿,让它别瞎蹿?”
“还有那负物质,之前没晶源就立马散了架,难不成这晶源不光撑着快子,还能顺带给负物质补补劲儿?这么一说,倒还真有点道理!”
带着这念头,他立刻对ROB1号下令:“启动晶格扫描功能,淡蓝光扫描,重点捕捉晶格单元与快子轨迹的交互细节,数据实时同步到全息屏!”
ROB1号的电子音立刻响应:“收到,晶格扫描启动,扫描光强度30%,避免干扰晶核结构,数据同步中。”
淡蓝色扫描光缓缓覆盖星核源晶,像一层轻柔的薄纱,全息屏上瞬间浮现出晶体内部的微观结构,无数细小的晶格单元层层堆叠,棱角分明,像精心打磨过的棱镜阵列,每一道晶格边缘都泛着极细的金光,连晶格间的缝隙都清晰可见。
“果然!还真像微型棱镜!”林轩眼里一亮,语气里满是兴奋,“ROB1号,立刻测晶格对快子的折射效应,再同步监测星核源晶释放能量与负物质吸收消耗的匹配度,精准到小数点后三位!”
“折射效应检测启动,负物质能量收支监测同步开启。”ROB1号的机械臂伸出纤细的探测头,精准对准实验舱内的快子轨迹与负物质雾团,数据很快在全息屏上跳动起来。
快子超光速掠过晶格时,轨迹被折射修正的偏差值从0.5mm降至0,且全程稳定;星核源晶释放的能量频率1.7×101?Hz,与负物质吸收频率完全一致,每一次负物质能量损耗0.002×10?1?J,晶源都会即时补给同等数值。
“成了!这下逻辑通了!”林轩猛地一拍操作台,幻形体都因激动泛起细碎金斑,“三者凑一块儿刚好形成闭环,再也不是瞎猜的偶然平衡了!”
此时实验已取得核心进展之一,明确星核源晶在快子与负物质协同平衡中的双重作用机制,科研从“推测关键因素”迈入“掌握具体原理”阶段。
其科学原理在于,星核源晶的微观晶格单元具备“量子级棱镜效应”,快子超光速运动时会因惯性产生轨迹偏移,而晶格通过特定角度的能量折射,可抵消快子的偏移惯性,为其构建固定运动通道。
同时,星核源晶释放的四力共振能量,频率恰好与负物质的能量吸收阈值匹配,能实时补充负物质与环境交互时的能量损耗,避免其因能量失衡而消散,最终让三者形成“晶格约束快子-晶源补给负物质-快子与负物质协同无对抗”的稳定闭环,彻底打破了外界宇宙中二者“触碰即坍缩”的固有规律。
这一进展的意义在于,首次为快子与负物质的稳定协同找到可落地的物理载体,为后续人为调控二者奠定了原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