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6章 林薇薇的行业分享邀请

为了让分享更具说服力,林薇薇还特意联系了之前合作过的高校就业办主任和学生创业者,收集他们的反馈。A大就业办的王主任在电话里说:“林经理,你们的‘创业孵化平台’帮我们学校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创业难题,尤其是‘校园创业园区’提供的免费场地和导师指导,让很多学生的创意变成了现实。你一定要在论坛上多讲讲这种校企合作模式,让更多企业和高校借鉴。”

学生创业者小张也发来消息,分享了自己的项目进展:“林姐,我们的校园文创产品已经进入了5所高校,上个月销售额突破了30万!如果不是您当初给我们提供的支持,我可能早就放弃了。您在分享里可以提提我们的案例,让大家知道校园经济领域真的有很多机会。”

这些真实的反馈和案例,让林薇薇的分享内容更加丰满。她把资料整理成PPT,每页都精心设计——既有清晰的数据图表,又有生动的项目照片,还有直观的流程示意图。比如在讲“校园市场需求洞察”时,她用柱状图展示了大学生每月在文创、餐饮、学习用品等领域的消费占比,还附上了学生采访的经典语录;在讲“项目落地难点”时,她用流程图拆解了“高校对接流程”,标注出每个环节的关键节点和注意事项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准备过程中,林薇薇也遇到了不少难题。比如在梳理“校企合作模式”时,她发现之前的合作案例虽然丰富,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,很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她特意请教了大学时的导师——一位专注于校园经济研究的教授。导师建议她从“资源互补”的角度切入,分析企业能为高校提供哪些支持(如资金、场地、市场渠道),高校又能为企业带来哪些价值(如人才、科研成果、品牌背书),从而提炼出校企合作的核心逻辑。

在导师的指导下,林薇薇重新梳理了林氏与高校的合作案例,总结出“需求匹配-资源对接-利益共享-长期维护”的四步合作模型,并结合林氏与A大的合作细节进行拆解——A大需要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,林氏需要高校的用户资源和品牌支持,双方通过“创业孵化平台”实现需求匹配;林氏提供资金和导师资源,A大提供场地和学生资源,完成资源对接;学生创业者的项目盈利后,部分收益反哺学校的创业教育基金,实现利益共享;双方定期召开合作会议,及时解决问题,确保合作长期稳定。

距离论坛还有一周时,林薇薇开始进行模拟演讲。她把团队成员召集到会议室,按照正式分享的流程完整讲了一遍,还请大家提出意见。演讲结束后,小陈举手说:“林姐,您讲‘校园直播电商’的供应链管理时,提到了‘本地化供应商合作’,这里可以再具体一点,比如怎么筛选供应商、怎么保证产品质量,这样听众更容易理解和借鉴。”

林薇薇采纳了小陈的建议,补充了“供应商筛选标准”(包括资质认证、产品性价比、配送能力、售后保障)和“质量管控流程”(样品审核、批量抽检、用户反馈跟踪)的内容。之后,她又进行了两次模拟演讲,每次都根据团队的建议调整内容和表达方式,从最初的紧张卡顿,到后来的流畅自然,甚至能在讲台上从容地与“听众”互动。

论坛举办的前一天,陆承宇特意提前下班回家,帮林薇薇做最后的准备。他坐在沙发上,当起了“听众”,听她完整讲了一遍分享内容,还提出了一个细节建议:“在讲‘校园人才孵化计划’时,可以加入新员工成长的小故事,比如小杨从应届生成长为运营骨干的经历,这样既能体现计划的成效,又能让内容更有温度,更容易打动听众。”

林薇薇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,立刻在PPT里加入了小杨的成长案例——从最初对校园运营一窍不通,到独立负责B大的直播活动,再到带领新人完成跨高校合作项目,还附上了小杨入职前后的工作照对比。修改完PPT,已经是深夜,陆承宇给她泡了杯热牛奶,笑着说:“别太累了,早点休息。明天你只要正常发挥,就一定没问题。我已经跟公司请假了,明天陪你去论坛现场,给你加油。”

论坛举办当天,林薇薇穿着一身简洁得体的白色西装,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。走进会议厅,她看到现场座无虚席,前排坐着几位行业内知名的专家和企业家,心里还是忍不住有些紧张。陆承宇握紧她的手,轻声安慰:“别紧张,你是最棒的。我在台下看着你,有我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