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微微提高了声调,“魏王殿下天资聪颖,博闻强识,素来关心格物致用之实学,对工程营造之事亦颇有见解,此前亦曾向陛下建言修路强国。臣以为,由魏王殿下总领此事,出任‘督修道路使’,最为妥当!”
此言一出,所有人的目光“唰”地一下,齐刷刷地转向了站在亲王首位、身材微胖的魏王李泰。
李泰显然对此早有准备,或者说与杜远早已达成了某种默契。只见他立刻深吸一口气,挺起那微胖的肚腩,迈着与其体型不甚相符却异常沉稳的步伐,大步出列,来到御阶之前。
他那张胖乎乎、平时总带着几分养尊处优的脸上,此刻却满是郑重、热忱与一种被委以重任的激动,向着龙椅上的父皇深深躬身一礼,声音洪亮,掷地有声:
“父皇!杜县公此议,高瞻远瞩,思虑周全,实乃利国利民之百年大计!儿臣虽才疏学浅,然报国之心,拳拳可见!今蒙杜县公举荐,父皇信重,儿臣不才,愿担此重任!必当殚精竭虑,夙夜在公,协调各部,督促进度,定将杜县公所献之水泥妙用发挥至极处,使我大唐道路通达四方,脉络通畅!儿臣定当竭尽全力,为父皇分忧,为天下百姓谋福,不负圣恩!”
这番表态,情感饱满,逻辑清晰,将一个有心为国出力、勇于任事、且不乏能力的亲王形象展露无遗。
李世民高踞御座,将阶下这一唱一和、配合默契的景象尽收眼底,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眸中,闪过一丝极其复杂却最终化为决断的精光。
他深知,大规模修筑高质量道路,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、促进全国经济流通、提升军事调动效率、乃至巩固李唐皇室统治,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。
小主,
而杜远愿意无偿、无限量地提供水泥,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,解决了推行此策最大的成本和物料障碍!至于让李泰来负责……李世民心中自有盘算。
这既能给这个聪慧但稍显浮躁的儿子一个实实在在的锻炼机会,让他接触国计民生,积累政务经验和声望;
同时,在刚刚借杜远之手沉重打击了以王氏为首的世家势力的微妙时刻,将这项注定影响深远的大工程的主导权交给自己的儿子,而非任何可能带有世家背景的朝臣,无疑是强化皇权、平衡朝局的一步妙棋。
“准奏!”李世民几乎没有过多的犹豫,声音洪亮,带着帝王的决断和一丝对杜远识大体、顾大局的赞赏,“杜卿心怀天下,慷慨解囊,献此利国良策,实乃国之干城,朕心甚慰!青雀(李泰小名)既有此雄心壮志,朕便将此利国利民之重任交予你!”
“即日起,命魏王李泰为‘督修道路使’,总揽京畿地区道路修缮试点一切事宜!工部、户部、京兆尹及沿途各州县,皆需全力配合,不得有误!务必要将此试点办妥、办好,做出成效,以为天下示范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