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章 怀才不遇的人

陈丰收的“怀才不遇”,源于他的“不合时宜”。

他痴迷于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技术推广,大力倡导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推广生物防治、秸秆还田、稻田养鱼等模式。

这在追求“高产高效”数字政绩的某些领导看来,简直是“开倒车”、“拖后腿”。他曾在一个乡镇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,初期因虫害略有反弹(生态平衡恢复期正常现象),被时任镇长(刘有为线上的人)在大会上点名批评“瞎胡闹”、“不顾农民死活”,项目被强行叫停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他据理力争,拿出详实的对比数据证明长期效益和生态价值,却被斥为“书呆子气”。

但他没有放弃。

他默默地在自己的试验田和几个信任他的种粮大户地里坚持实践,积累数据。

几年下来,他的生态种植示范田不仅病虫害发生率显着降低,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,稻米品质和口感更是远超普通稻田,卖出了几倍的价格。他摸索出的“稻-鸭-鱼”立体种养模式,亩均效益翻番,在周边小范围形成了口碑。

然而,这些实打实的成果,却因为“不够轰动”、“推广慢”而难以进入主流的表彰名单。他的职称评定也因为“缺乏重大科研成果”(指高影响因子论文或领导批示)而一再受阻。

陈丰收的自荐材料里,没有抱怨,只有一摞摞田间的试验记录、对比照片、土壤检测报告、农民增收的账本复印件,以及一份沉甸甸的《关于在花都推广生态高值农业模式的建议书》。

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!农业的未来是绿色、是可持续!这样的专家,因为他的坚持和远见,反而成了‘另类’?”郑开叶翻看着那些沾着泥土气息的记录,眼中满是赞赏,“‘芯火’生态城要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,需要的就是这种有真知灼见、能扎根土地的‘泥腿子教授’!让他带着他的‘宝贝’一起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