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2章 史可法与扬州的宿命

叶赫那拉大贝勒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:尽管史可法的坚守客观上给了清军屠城的借口,但后世没有人责怪他。就连清廷后来也为他建祠,承认他的忠义。

小主,

朱及第解释:这是因为史可法代表了儒家理想的忠臣形象。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,最终选择与城池共存亡。错不在他,而在于那个时代,在于扬州这座城市的特殊性。

奉天殿内,朱元璋罕见地没有发怒,而是长叹一声:史可法,真忠臣也!可惜...可惜...

徐达沉声道:上位,史可法确实尽忠职守。只是扬州那个地方...

李善长摇头:商贾重利轻义,自古皆然。史可法太过正直,不适合在扬州这样的地方督师。

朱标红着眼眶:父皇,儿臣以为,史可法虽败犹荣。

朱棣却道:若是儿臣,必先取盐商之财以充军饷。大敌当前,岂能拘泥小节?

朱及第最后总结:老铁们,史可法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思考:当一个正直的人陷入一个扭曲的环境,他的美德反而可能成为悲剧的催化剂。史可法没有错,他坚守了一个士大夫应有的气节;扬州也没有错,它只是一座习惯了用金钱解决问题的商业城市。错的是那个时代,是那个让忠义无法施展的乱世。

画面中,史可法屹立在扬州城头的身影渐渐模糊,而这座城市的命运也已经注定。

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轻声说:也许,史可法用他的死告诉我们:有些价值,是超越成败的。他的忠义,最终成为了这个黑暗时代里的一盏明灯。

夜空下的扬州城,即将迎来它最黑暗的时刻,但史可法的精神,却将永远照亮历史的长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