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8章 暗流与抉择

周启明给出的顾问名单,像一块烧红的烙铁,烫得陈曦坐立难安。名单上那几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盘根错节的势力,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,正试图笼罩“金梭”项目这艘刚刚经受住风浪的航船。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,对着空白的文档,反复推敲着那份关乎顾问团队权限的章程。每一个字,都可能成为未来博弈的焦点,也可能成为束缚他手脚的锁链。

他最终拟定了一份极其严苛的章程草案:顾问团队仅有建议权,无决策权;所有技术讨论和资料调阅,必须在“先锋小组”核心成员全程监督下进行;涉及核心算法和架构的议题,顾问团队只能听取汇报,不得参与实质讨论。他将草案提交给周启明,几乎是抱着摊牌的心态。

周启明收到草案后,沉默了足足十分钟。最后,他拿起红色铅笔,在草案上划掉了“无决策权”中的“无”字,改成了“有限”,并在旁边批注:“必要的妥协,是为了更大的前进。把握好度。”

看着那被修改的字迹,陈曦明白,这已经是周启明能为他争取到的最大空间。他必须学会在这种有限的夹缝中,守护项目的核心。

首次顾问团队会议,在一个气氛庄重甚至有些压抑的会议室举行。与会者除了陈曦和“先锋小组”的几名核心,便是名单上那些重量级人物。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、戴着金丝眼镜的经济学家,开场便对迁移路线图的“激进程度”提出了质疑,引经据典,强调金融稳定高于一切。另一位来自某实权部门的司长,则更关心新架构与现有行政管理体系如何“无缝对接”,话里话外暗示需要预留足够的“政策调节空间”。

陈曦耐心听着,没有急于反驳。他注意到,名单上那位与王工背后势力可能有关联的郑姓院士,始终面带微笑,偶尔附和几句,却绝不深入任何技术细节,更像是在观察。

轮到陈曦发言时,他没有纠缠于具体质疑,而是调出了一组经过脱敏处理的核心数据对比图。

“各位专家,领导,”他的声音清晰而平静,“我们理解大家对稳定性和兼容性的关切。但请看一下这组数据:在模拟的极端压力测试下,现有主流架构的平均故障恢复时间是47分钟,而‘金梭’新架构,是1.3秒。这45.7分钟的差距,在真实的金融风暴中,意味着什么,我想各位比我更清楚。”

他切换画面,展示了新架构独特的“模块化热插拔”和“数据沙箱隔离”特性。

“关于与现有体系的对接,新架构并非推倒重来,而是采用了‘双轨并行,平滑过渡’的策略。我们设计的模块化接口,可以确保在迁移过程中,旧系统依然正常运行,新模块像乐高积木一样逐步替换,最大程度降低风险。至于政策需求,”他看向那位司长,语气不卑不亢,“我们预留了标准化的策略注入接口,确保合规要求能够被准确、高效地执行,而不是通过削弱架构本身的安全性来妥协。”

他用最硬核的数据和最清晰的技术路径,回应了所有看似关乎“稳定”与“管理”的软性质疑。会议室里一时陷入了沉默。那位郑院士依旧微笑着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看不出喜怒。